close

海天龍戰 (1987, 2008) - 葉言都/貓頭鷹出版社
 
海天龍戰血玄黃,披髮長歌覽大荒。易水蕭蕭人去也,一天明月白如霜。
 



 4/8 補充 - 今年初貓頭鷹出版社跟我爸接觸說要重新出版這本小說,出版社問我爸要不要修改,我爸說不用了。一方面當然是他覺得他二十年前寫的東西寫得很好,另一方面或許這樣原封不動地把以前的故事拿來重新出版,才顯出這本書歷久彌新的價值。

第二版唯一變動的是我爸新加的作者序和作者後記,以及邀請一些年輕作家寫的推薦序。



 
(葉言都是我爸,這篇整個是打書來著)
 
我在台灣的家有一間四面是書的書房,上面擺的大都是我爸爸的書。我爸既是文史學者又好學博聞,書架上從古典文學,二十五史,到近代科普,人物傳記,涵蓋了各種範圍。其中有一格專門擺放的是科幻小說,而這些科幻小說中又以華文/台灣科幻小說占了最多數。
 
在我成長之期,台灣有一群人正致力於華文科幻小說閱讀與寫作的推廣。以張系國為主,加上許多寫作者如黃海,平路,呂應鐘,還有我父親葉言都等人,定期舉辦科幻獎項,並且創立「幻象」雜誌,讓台灣科幻小說作品有一個群聚及發展之地。現今台灣科幻界推動的主力葉李華,就是在八零年代這一波科幻潮下展露頭角的作家(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當時葉李華科幻首獎「戲」,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科幻小說其中之一)。那個年代還是我在對人世還懵懂卻又充滿好奇的青春期,找到這一格書櫃如獲至寶,被一篇篇由科學科技的想像力,人性的揭露,社會結構的開展等等組合而成的小說們深深吸引。尤其因為這些徵文選輯和雜誌等都是中短篇,很合我這個沒有耐心的人的胃口,我一篇一篇的看,又一篇一篇重複了看,甚至把我父親當評審時帶回家的科幻獎投稿作品也都看了,每一次好像都有所體悟。這是科幻小說的力量,充滿想像和驚奇卻不脫人文關懷。所以我的科幻啟蒙 (甚至可以說是對人性社會關心的啟蒙),不是星際大戰,不是克拉克或艾西莫夫,而是這一群努力寫科幻的華人。
 
「海天龍戰」這本書,就是在那個時期首次出版的。
 
「海天龍戰」是五篇短篇的集合,相同的主題是敵對兩國的戰爭。其中「迷鳥記」、「高卡檔案」曾在中國時報副刊連載,用颱風打戰爭的「我愛溫諾娜」獲得時報文學獎第二屆科幻小說首獎,再加上生化戰「綠猴劫」和開宗明志的第一篇武俠科幻「古劍」就合成這本各篇各自獨立又各自關聯的小說。
 
很多人說我爸的這本書為華文科幻界另闢蹊徑,成為一種獨特的經典。這一部分跟我父親嚴謹的學者性格有關,他寫小說一定做足研究,拜訪相關專業人士(例如生化和氣象),讓故事有扎實的根據,他的作品讀起來並非天馬行空的恣意想像,而是makes sense寫實到好像隨時就要發生,又或根本就正在發生的故事,1987第一版是這樣,二十年後讀來依然如此。另一部分,是我父親寫科幻小說的態度。爸爸在電話裡跟我說,他寫任何一篇科幻小說之前都會先問自己,這樣的故事是不是非得以科幻小說的型式表達,換句話說,如果科幻元素只是把場景從馬車換到太空船,武器從來福槍變成光劍,壞人從地方土霸變成黑武士,故事本身還只是相同的單純愛情故事,他就不認為有值得寫成科幻小說的必要。父親寫海天龍戰裡的這些故事並非銀河系帝國或生化人複製,而是用我們最熟悉不過地球上的國與國生態,用某種想像形式的戰爭表達一種警世意味,二十年後的現在我們絕對有能力像書中寫的來打生化戰了,而到底要不要,該不該讓它發生呢?
 
對於本來就看科幻小說的讀者,海天龍戰將呈現出另外一種科幻視野,對於平日不讀科幻的人來說,這本書甚至會給你更大的思考空間,好的科幻小說真正寫的是現在,而非未來。這本書沒有華麗的文辭或開闊的場面,有的只是我爸最在行的敘述真實的力量。看完第一篇「古劍」或許就能了解,科幻到了最後也只是變成時間的冷語,人類的好戰與短視卻永遠無法休息。
 


在台灣的人書店有看到就去翻翻吧,有喜歡請下手買。我推薦這本書不僅僅因為是我爸的書,更以一個華文科幻讀者角度來看,這本二十年前寫的科幻故事到現在依舊科幻 (儘管以一種很迫切的姿態),並且以獨特的主題和思維與其他科幻作品區分,自然而然表顯這部作品無法取代的重要性,我爸這本「海天龍戰」不講電腦,不講太空船,卻科幻之極,更人類之極。
 


 
更詳細的書評請看: 科幻國協毒瘤在臺病灶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導讀/臥斧
線上打79折喔 (博客來有內容試閱): 博客來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金石堂

這很有趣可以看看: 台灣科幻50年年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